<form id="19j99"></form>

                    您現在的位置:首頁 > 社會 > 正文

                    光明日報:允許“慢就業”體現社會包容性

                    時間:2018-08-10 11:40:01    來源:光明日報    

                    近些年,一些大學生畢業后不急著找工作,而是游歷或支教,成為“慢就業”一族。近期,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,對2009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,72.9%的受訪者周圍有“慢就業”大學生,62.4%的受訪者認為大學生選擇“慢就業”是因為對未來還沒規劃好。在大學生就業問題上,73.9%的受訪者建議大學生盡早樹立職業理想,明確職業規劃,57.8%的受訪者期待學校為在校學生實習提供更多渠道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“慢就業”不是今年才出現。最近幾年,每年畢業季都會掀起一波討論。輿論場上的熱議,說明“慢就業”已經成為一種值得注意的社會現象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“慢就業”并非一些人所理解的“失業”,而是一些應屆畢業生主動選擇的“暫時性不就業”。理由各異:有的人游覽各地,抓住人生最后的長假放松身心;有的人選擇考研,期冀學業上有進一步提升;還有一部分人暫時沒有好的工作機會,就繼續等待轉機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所以,“慢就業”并不是一個負面詞匯,只是一個成年個體的普通選擇。輿論不必標舉,也不必貶低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5年甚至10年以前,一個大學生畢業之后沒有選擇直接就業,會讓周邊的人不大理解。但對近些年成長起來的90后或95后而言,他們的境遇已經有很大不同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一方面,隨著近年中國經濟快速發展,大學生家庭經濟狀況普遍已經大為改觀。多數大學生可以擺脫反哺家庭的重擔,通過就業獲取經濟收益的訴求沒有那么強烈;另一方面,互聯網與市場經濟下成長起來的一代,擺脫了傳統單一的價值觀念,他們個性張揚,更注重自我情感需求與生活質量,不想一畢業就緊鑼密鼓地進入求職—買房—結婚—生娃的節奏,所以暫緩就業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這樣的選擇,當然也是一種人生。從本質上來說,沒有哪一種人生更高級或更低級,“慢就業”“快就業”不帶任何道德色彩,輿論也就不必對“慢就業”持有偏見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其實,國外許多大學畢業生也要經歷“gap year”階段,即畢業生在畢業之后工作之前做一次長期旅行,體驗與自己生活的社會環境不同的生活方式。所以,我們也不妨給年輕人多留一些時間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應當承認,應屆畢業生就業壓力不小,大學生如果能在大學期間充分學習與訓練,不難找到終身的職業旨趣,當然可以規避“慢就業”。但不是所有大學生都具備這樣的覺悟與機緣,很多人只有在離開學校時才有明確的人生規劃。尊重每個人的選擇,也是一個包容社會的要義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事實上,只有當社會保障相對充足、物質相對充裕,才有“慢就業”存在的可能。因此,當零星的“慢就業”出現,不必過度緊張,應該理解并允許大學生以從容不迫的姿態調整人生節奏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相關新聞

                    凡本網注明“XXX(非貴州100°網)提供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特別關注